
2025年9月26日下午3时,中共湖南省委党校覃正爱教授应邀莅临我院,在仁智楼D栋六楼会议室面向师生作了一场题为“中国为什么需要马克思主义”的专题讲座。本次讲座由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谢芳教授主持,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全体研究生、马克思主义学院“初心”理论宣讲团成员及部分教师近80人参与聆听。覃教授以其深厚的学养和富有激情的讲述,令在场师生沉浸于思想的碰撞中,现场互动频繁、气氛热烈。
覃教授围绕“中国为什么需要马克思主义”这一核心问题,从四个维度展开系统阐述:中国有成熟的统治理论为何还要引进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内容何以吸引近现代先进中国人?马克思主义对近现代中国究竟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以及马克思主义如何真正成为立党立国的指导思想?通过对这些关键问题的逐层剖析,覃教授深刻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历史必然性,强调其不仅是时代发展的产物,更是中国人民在艰难探索中作出的历史选择。
首先,覃教授从比较思想史的视角指出,尽管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长期扮演着统治理论的角色,并深刻塑造了中国人的文化基因与精神结构,但其内在缺乏现代科学与民主要素,导致在近代中国面临深重民族危机时难以提供有效的应对方案。正是在这一背景下,马克思主义以其科学的世界观、人民立场和实践特性,逐渐被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所接受,最终成为推动社会变革的核心理论力量。
在理论内涵的阐释中,覃教授将马克思主义定义为“站在科学和人民的立场上,通过社会主义革命、建设与改革的实践,创造人民的美好生活,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最终实现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和自由的理论体系”。他强调马克思主义的四重特质:它是科学的理论,崇尚规律而非神明;是人民的理论,崇尚人民而非官员;是实践的理论,强调实干而非空谈;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坚持方法而非教条。正是这些特质,使马克思主义成为解决中国问题的有效理论工具。
覃教授进一步强调,马克思主义不仅是一种理论体系,更是一种推动历史前进的实践力量。他指出,正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得以成立,中国人民在艰难曲折中找到了坚强的领导核心,进而实现了社会制度的根本变革、生产力的大幅提升与文化的高度发展,最终促成了民族的独立与人民的解放。为生动说明这一点,覃教授特别以自撰对联加以概括:“赛先生初看冷冰冰细究暖洋洋无赛先生绝无国家富强;德先生浅观乱糟糟深察劲鼓鼓有德先生方有民族复兴”,横批“马先生行”。它说明,科学(赛先生)与民主(德先生)固然重要,但只有马克思主义(马先生)才能将二者有机结合,并为之提供正确的方向与实践路径,最终确保国家富强与民族复兴的实现。
尤为重要的是,覃教授在讲座中重点阐述了“马克思主义行”的当代体现——即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归根到底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行。他从五个维度具体分析了其现实意义:思想解决的问题行;思想形成的过程行;思想构建的体系行;思想产生的效果行;思想表达的方式行。这一系统性论述,不仅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成果的理解,也突出了其在新时代的根本指导作用。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覃教授在讲座中严肃指出,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仅具有理论意义,更关乎国家的前途命运。他从历史经验出发警告,一旦放弃马克思主义,极可能导致社会动荡与停滞,这是人民幸福与国家发展的大敌。面对当前各种思想文化交锋的现实挑战,他提出三方面建议:在政治上坚定不移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在学术上推动理论创新,避免僵化与教条化;在传播中推进大众化、通俗化、故事化表达,防止简单化、庸俗化甚至神话化倾向。
讲座最后由谢芳教授进行总结。她指出,覃教授整场讲座情感充沛、语言生动、互动热烈,充分体现了一名理论工作者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讲座内容既有历史纵深感,又具理论系统性,不仅清晰梳理了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的深层原因,也深刻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作为立党立国指导思想的理论合理性与实践有效性。覃教授对中国古代的文化演进与思想交锋驾驭娴熟,讲授时纵横捭阖,诸多案例信手拈来,逻辑清晰,阐释透彻,展现了广阔的理论视野与深厚的学术功底,令人钦佩。
本场讲座不仅是一堂理论深度与现实关怀兼具的思政课,更是一次凝聚共识、增强信念的思想动员。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马克思主义将继续作为照亮前进道路的理论灯塔,而如何深入理解其内在价值、把握其时代发展,仍是广大高校思政课教师和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学子需要持续探索的重要命题。本次讲座为这一探索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和理论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