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10月17日上午8时30分,《湖南社会科学》杂志主编吴纪宁研究员应邀来到仁智楼D栋6层会议室,为我院近80名师生作了题为“学术论文的撰写与发表”的专题学术报告。报告由我院院长彭斌教授主持,全体硕士研究生与部分教师共同参与,报告持续到12点30分。此次讲座聚焦社科领域学术论文的写作规范与投稿策略,为提升我院青年学子和教师的科研素养与成果转化能力提供了极具针对性的指导。
吴纪宁主编结合其多年在核心期刊选稿、编辑工作中的丰富经验,从期刊评价体系与选稿标准切入,系统阐述了提升学术论文质量与发表概率的关键路径。他指出,在当前的学术评价生态下,CSSCI、中文核心等评价体系虽指标繁多,但“转引率”与“转载情况”是衡量期刊影响力的硬指标,这也直接影响了编辑的选稿倾向。因此,研究者撰写论文时,必须具备强烈的“问题意识”,紧密追踪学术前沿与社会热点,力求在选题上体现创新性与现实关怀。
吴纪宁主编强调,质量是文章的生命线,但写作绝非单纯的学术堆砌,而是一门融合了政治性、规范性、策略性的综合艺术。他特别提醒青年学人,社会科学研究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学术立场,自觉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同时,他详细剖析了从选题立意、标题拟制、摘要提炼、关键词选取,到引言撰写、正文布局、结论归纳乃至注释参考文献规范等各个环节的具体要求与常见误区。例如,标题须简洁精准,忌冗长模糊;摘要应突出创新,避免重复题名;关键词需便于检索,兼顾个性与通用。在正文写作部分,他尤其强调了“精心布局谋篇”与“拟好各级标题”的重要性,认为清晰严密的逻辑框架是论文脱颖而出的基础。
除了写作技巧,吴纪宁还深入介绍了《湖南社会科学》的编辑流程,包括初审、专家盲审、审稿会、终审等环节,揭示了期刊选稿的内在逻辑。他告诫研究者,投稿并非写作的终点,而是学术传播的起点。作者应积极配合编辑工作,保持通讯畅通,及时修改稿件,并在文章发表后主动反馈转载、引用情况,这有助于建立与学术期刊的良性互动关系,为后续研究铺路。他还郑重提醒研究者务必恪守学术道德,严防学术不端行为,投稿前自觉进行查重检测。
讲座尾声,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彭斌教授对本次报告作了精要总结。彭斌院长指出,吴纪宁主编以其深厚的编辑实践与理论洞察,全景式地展示了《湖南社会科学》编辑部严谨、规范的选稿与用稿流程,为在座的青年教师和研究生同学提供了极具操作性的指导。他特别强调,吴主编所阐述的选题思路以及对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学术研究中合理应用的见解,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与学院倡导的研究方法与学术训练方向高度契合。
本场讲座不仅是一场实用的论文写作指导课,更是一次深刻的学术规范教育。吴纪宁主编的分享,为青年学人如何在高水平学术平台上有效展示研究成果、积极参与学术对话提供了清晰的路标。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离不开一代代学人对学术品质的坚守与对创新不懈的追求。此次讲座的成功举办,无疑将激励我院师生们以更扎实的研究、更规范的写作,投身于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伟大事业中,贡献具有时代价值的智慧与力量。
10月17日下午,吴纪宁研究员为我院近青年教师共十份省社科和国社科标书进行了一对一的认真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