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大学柳礼泉教授应邀来我院讲学

作者:谢芳、范兴旺       编辑:马克思主义学院    来源:     发布时间:2025/10/20 16:48    点击次数:[]


122D48

2025年10月17日上午8点30分到12点,湖南大学二级教授、国家级教学名师柳礼泉应邀来到我院,为我院青年教师的共十份省社科和国社科标书进行了一对一的认真指导和讨论,为我院青年教师修改标书提供了许多建设性意见。10月17日下午2时30分开始,作了题为“研教一体:高校思政课教师职业发展的理性自觉与实践路径”的学术报告,报告持续到下午6点30分。报告由谢芳副院长主持。这场在仁智楼D栋6层会议室举行的讲座,参加讲座的有学院全体教师和全体硕士研究生。此次讲座为在场师生描绘了一幅教学与科研相济互促的职业发展图景,也引发了关于思政课教师专业发展的深度思考。柳礼泉教授结合自身四十余载教学科研经历,深刻指出:“教学科研一体化是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职责所在与使命要求。”他强调,教学本身就是一种学术类型,而学术研究本质上也是一种教学探索,二者应当相辅相成、相济互促。这一观点引起了在场师生的强烈共鸣。

教学与科研:立德树人的“一体两翼”

柳教授从“立业与强基”的维度阐明,教学决定思政课教师的职业定位,科研决定思政课教师的职业发展。他引用钱伟长的观点强调,“不教学就不能称其为教师”,但同时指出,思政课教师不能止步于单纯的知识传授,而应当成为“经师”与“人师”的统一者。“思政课教师抓好教学是从事科学研究的立足点。”柳教授引用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课建设的系列重要论述,说明只有通过深入研究,才能用彻底的理论说服学生,实现“从教学中来,到教学中去”的良性循环。针对当前高校存在的“重科研轻教学”或“重教学轻科研”现象,柳教授毫不避讳地指出了三种误区:重教学轻科研、重科研轻教学、科研与教学“貌合神离”。他认为,这些现象都是思政课教师专业发展的障碍,必须通过制度创新和理念转变予以纠正。

实践路径:教学出题目、科研做文章、成果上课堂

在谈到教学科研一体化的实践路径时,柳教授提出了“教学出题目、科研做文章、成果上课堂”的闭环模式。他鼓励教师从教学实践中发现真问题,通过科学研究回应理论关切,最终将研究成果反哺课堂教学。柳教授以自身研究经验为例,说明如何将党的创新理论、思政课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以及学生关注的热点疑点问题转化为有价值的科研选题。就“科研做文章”这一环节,柳教授提出了五个切入点:以坚定“四个自信”为切入点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中的重大问题;以认识“百年变局”为切入点研究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的现实问题;以增强“四个意识”为切入点研究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以学习“思想体系”为切入点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提升“教学实效”为切入点研究思政课的教学设计和方法创新。

理论升华:研教一体与时代新人的培养

柳教授的整场讲座以“研教一体”为核心,系统阐述了高校思政课教师应在教学与科研的深度融合中实现职业发展,真正实现“教学出题目、科研做文章、成果进课堂”的良性循环。他提出,思政课教师不仅应是知识的传播者,更应是理论的探索者和实践的引领者,通过科研反哺教学、教学启迪科研,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报告中,柳教授通过电视剧《恰同学少年》中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的成长经历,阐述了优秀教师对学生成长的深远影响。他指出,一师的老师们之所以能培养出毛泽东等一批优秀青年,正在于他们做到了“言传身教、教书育人”,“尊重个性、因材施教”,“志存高远、修学储能”。柳教授强调,新时代思政课教师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更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培养时代新人的“大先生”。只有坚持教学科研一体化发展,才能担当起这一时代重任。

我院院长彭斌教授在总结时强调,作为全国思政教学名师和博士生导师,柳教授已发表百余篇CSSCI期刊论文,其深厚的学术积淀、开阔的学术视野以及精准的选题思路,对全院师生具有重要的启发价值和示范意义。教学科研一体化不仅关乎教师个体职业发展,更关系到思政课教学质量与育人成效。只有坚持教学与科研相济互促,实现“教学问题学术化”与“科研成果教学化”的良性循环,才能更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作出应有贡献。柳礼泉教授的讲座,正是对这一时代命题的深刻回应,其理论价值与实践指导意义,必将激发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对自身职业发展的理性自觉与实践探索。


分享到
相关链接